活在當下的祈禱:再思寧靜禱文(Serenity Prayer)
寧靜禱文(Serenity Prayer)
God grant me the serenity to accept the things I cannot change,
Courage to change the things I can,
and Wisdom to know the difference.
神啊,請賜與我寧靜,好讓我能接受,我無法改變的事情。請賜與我勇氣,好讓我能改變,我能去改變的事情。請賜與我睿智,好讓我能區別,以上這兩者的不同。
引言
傳聞這禱文是出自一位美國神學家尼布爾(Reinhold Niebuhr),在神學領域而言,他的政治神學對美國基督徒的政治參與有很大的影響,時至今日部分意識型態仍有著他的影子。不過,在普遍基督徒群體而言,運用這禱文作為祈禱的普遍程度卻遠高於人們對他的神學的熟悉。這禱告有別於我們日常禱告的形式,如「宣告」、「呼求」、「祈福」,而且非常簡短,既沒有詳細交代禱告內容事件經過,亦沒有一段讚美和感恩的言詞,由創世以前講到基督復活升天再降臨,卻聚焦地指出三種人的生命現況。這禱文的語句較為強調深層的禱告意義。這有別於淺層的禱告意義,如身體健康,合家平安,總結就是我心所想事必成就,上主是有求必應的。人活著在世的生命現況,並沒有只藉著淺層的禱告意義可以消解。
寧靜的富藏
有些事情我無法改變,我想沒有成年人不會明白人生就是這回事。無論是談戀愛、社交、職場,有些情況的確透過努力去付出和爭取可以得到自己心裡期望的成果,但更多的事情狀況正是費盡我們自己所有心思和力氣,卻是無法挽回,期望始終會落空。(說到這裡,我腦海裡就出現某弟兄與我唱K時,總會唱「我愛的人不是我的愛人,她心裡每一寸都屬於另一個人」)
不過,這種對人生某個期望極力追求而求不得的無力感,不單是有歷練的成年人,哪怕是一個小孩子也有體會。小孩子由出世開始,他們就是飯來張口,費盡力氣盡情去喊叫,以得到父母或其他照顧者的回應。不過,他們很快就會發現,家庭往往並不如他們如此理想。有些小孩子費盡力氣也可以得不到回應,他們不會知道和理解父母發生了什麼事情以致不會回應他們的呼喚。
到小孩子開始長大,懂得講說話,聽說話,與父母溝通時,他們亦開始有更多機會去體驗人生各種不由自主。有時候,他們需要成為回應者,各種行動都是要回應父母的期待。有時候,他們甘願成為守護者,忠誠地守護這個家庭。當父母出現爭吵和衝突,都會將所有責任一力承擔,並且用各種方法試圖使父母停戰和好如初,如突如其來的病痛,或極端引人注意的行為。然而,父母之間的夫婦關係的親蜜與疏離,小孩子費多大的力氣亦是徒勞無功,無法改變。
面對有些事情我無法改變,尼布爾建議的行動就是接納。接納並不是一個容易的行動。當面對有些事情我無法改變而出現無力感、不滿自己、不甘心等等,就接納自己而言,接納需要我們去接納我們整個人所有面向,包括思想、感受、行為、期望、渴求,我們承認這一切的存在和不去批判這樣的自己,如實面對自己的成功、失敗、對錯、得失。看來,接納自己已經不易,接納他人就再多一重困難。他人不一定會按我們期望而作出改變,我們能否接納一個不作出改變的人呢?這往往成為夫婦相處出現磨擦和衝突的主要課題。當我們內心心聲一直不斷嘈吵,在外在世界與人相處亦期望他人改變而令自己舒適安然,同時他人亦要求自己作出改變來滿足他們的期望。在這些排山倒海的嘈吵聲中,尼布爾建議我們求上主賜我們寧靜,在寧靜中與自己相處,幫助我們接納有些事情我們無法改變。在基督教靈修傳統中,更強調需要這樣的寧靜,因為在靜當中有富藏,這富藏,就是我們有一契機能夠在其中與上主相遇,上主與我們對話,使我們看見祂造我們的本相。我們對現況的接納,就是由上主對我們全人的接納而有能力可以接納自己、他人、無法改變的事情。
生之勇氣
有些事情我能去改變,這令我想起很多人經常講:「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雖然基督徒在教會的教導下很少會這樣講,甚至傾向忌諱。因為當這樣講時就會被人指出這是「不屬靈」。然而,我們可以簡單檢視一下自己,我們人生走到今天所獲得的物質、名譽、地位等等聲稱「屬世的榮華」,有哪些是基於我們以信靠順服的心志去回應上主對我們呼召,而我們才傾盡心性意力作工?如果我們藉著以上的檢視而發現大多數我們的行為都是自己的選擇的話,雖然我們口裡沒說「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但是我們則是身體力行,為這信念「作見證」。之所以我們會這樣做,除了我們可以歸咎於自身的罪性或人性的「軟弱」以外,我們或許沒有坦誠地承認,上主給予我們活在被造世界有著對自己人生有選擇的能力,並且可以付諸實行。上主的恩典和在其中給予人的自由,人可以選擇行善,亦可以選擇行惡;人可以主動地選擇「被動的聆聽」去聆聽上主對我們的呼召,亦可以選擇不聞不問且不作任何回應。
面對有些事情我能去改變,尼布爾建議的行動就是改變。改變,首先可能涉及的是,我們有能力去做選擇。我們的選擇會對有些事情可以產生改變,尤其是那些事情存在可以改變的可能性。若談及自身的話,例如,學習語言、樂器、運動、減肥,正因著我們相信「鍛鍊可以進步」、「目標可以達成」。我們一路成長過來,我們在身體方面的實踐,一直展現和強化著我們有這樣的能力和信念。
除了我們意識到自己有能力去做選擇,伴隨著選擇,我們亦知道我們要為選擇付上代價。學習本身並不單單有愉快、成功感,亦有痛苦、挫敗感。減少進食多做運動多休息,可以使自己減重,看似是明確的目標和合理的選擇,但每一項行動對我們每個人都有不同的代價。有些人「不想努力了」,因為受不了運動帶來的汗水和身體的疼痛;有些人會認為自己終其一身都不容易控制自己的食量和進食的脂肪;有些人是「妹仔命」,要他多睡覺休息,他會說倒不如死了去就算。這些要付代價的課題,往往會成為我們作出選擇的阻礙。因此,當我們面對有些事情我能去改變,我們選擇去改變時,則需要面對代價這回事,尼布爾建議我們要向上主求賜勇氣。尤其是當我們選擇聆聽上主對我們的呼召並作出回應,面對地上的惡意和伴隨而來的兇險,代價亦會放在我們視線之內,甚至我們在實踐以先已感到威嚇臨到。這些時候,我們需要上主賜我們勇氣踏出第一步。或許,這就是正如基督對我們的教導,在此世為祂作見證,直等到祂的再來。
揀選生命的智慧
區分什麼是我們無法改變,什麼是我們可以改變,這本身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若果這是容易的話,大概我們不會總是花時間精力在我們無法改變的事情上,且會投放在一些我們可以改變的事情。其中一個對我們作出區分時頗大影響的是,我們具備明知故犯「偏行己路」的罪性,會使自己成為無異象的放肆遊民,任由自身隨從惡意走向自我毁滅之路。在大公教會傳統存留到今日的聖餐禱文中,其中一篇是「求赦公禱文」,當中有一句描述罪的性質:「應做的不做,不應做的反倒去做」。我們作為受造的人在世界中,會隨從罪性而行。有些事情我們明明有能力可以改變,我們卻選擇不去改變。我們無法改變的事情卻要盡上心性意力去實現。更無奈的是,我們在這種「明知故犯」的狀態以先,更會積極地嘗試使自己的選擇視為「合理」,然後理所當然地區分什麼是自己應做或不應做。我們本是明明的在上主面前認罪的罪人,卻成為了無罪可認的義人。
面對這種需要我們去區分的時候出現無意識的狡猾,尼布爾建議我們要去求上主賜我們智慧。提起這個智慧,我想起箴言有一句這樣說:「你要保守你心,勝過保守一切,因為生命的泉源由心發出。」(箴 4:23)。「保守」這個字詞,其中一個可解讀的意思是「有所圖謀」,若選用此解讀的意含去明白這一句箴言的話,箴言這句的作者告訴我們的是,我們圖謀在於什麼,甚至圖謀世上的一切,亦及不上我們需要圖謀我們的心,心亦即是我們的全人,這是我們需要為著自己的生命而做,講得嚴肅一點,這是人一生需要回應的呼召,這呼召就是要求我們要盡上心性意力去得著我們的生命。那麼,什麼是智慧?按以上對箴言的解讀,智慧就是我們看得見我們需要定睛去注視的焦點,眼目仰望在哪裡,腳也往哪裡去行。在各種有意無意的狡猾罪性以先,我們需要先要搞清楚我們雙目所注視的是什麼,腳所踏前的又是什麼。那麼,我們該仰望的是誰?誰又成為我們眼目的焦點?這就是那位呼召我們「當悔改,信福音」的耶穌基督。基督揀選我們,亦成為我們可以有著揀選生命的這份智慧。
結語
在以上對寧願禱文的理解以及作為禱文範例,你可以按這範例去寫作適切你生命現況的禱文版本。面對今日世界局勢和我們身處的地方,或許,我們可以這樣祈禱:
「上主,我們面對今日世界當中病毒的肆虐、政權的暴力、惡人的敵意和詭計,請賜與我們寧靜,使我們能夠經歷在寧靜中的富藏,就是與你相遇,被你接納,好讓我們能接納這些事情我們無法改變。
上主,請賜與我們勇氣,面對生命中作選擇之時,不讓代價成為威嚇,靠著你加給我們的力量,好讓我們能改變我們能去改變的事情。
上主,請賜與我們智慧,在滿有誘惑和惡意的時候,不會因為罪性而選擇苟且偷安得而存活,好讓我們能區別哪些事情是我們無法改變,哪些事情是我們可以改變,仰望基督,揀選生命,回應你對我們的呼召。」